思政资源库

思政资源库

思政研学 | 2022年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资料来源:文章选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2022)》团结出版    时间:2023-08-21 14:02:06   浏览次数:

观点提要

数智技术迭代升级加速社会网络化,线上生活全面普及推使网络社会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两化”背景下视角调试、持续高产、日益纵深,探索全面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交互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通信及运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网络相关技术日臻成熟,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生存方式、发生的空间场域和呈现的实践形态不息革新。

今后一个阶段,应坚持网络社会观和信息生态观,遵循政策导向、实践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时代特征、技术品格、问题意识,以高质量理论成果引领工作实践。

2022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教育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和网络强国建设、数字中国建设坚持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交织融合的产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得以聚焦网络空间的思想引领、文化培育、道德建设、行为规范、生态治理、文明创建等方面,积极进行了政策文件响应式创新、技术集群适应性创新、问题情势因应性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同向偕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本年度为学界高度关注、争鸣探讨、深耕探赜,在承继既往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内容、系统性思维、现实性价值的研究成果。梳理这些研究成果,洞悉研究主要特点,展望研究未来趋势,有利于新时代新征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论域

2022年,数智技术迭代升级加速社会网络化,线上生活全面普及推使网络社会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两化”背景下视角调试、持续高产、日益纵深,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全面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总体来看,本年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有效性为核心议题,形成了演进历程、概念范畴、话语叙事、技术融合、实践创新等热点论域。

(一)网络发展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演进历程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分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然历经近30年的嬗变进程,总体上同我国互联网的衍变轨迹同向同行、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相辅相成。2022年,学界基于“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的认识,深刻把握网络发展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关联,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开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研究。一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研究进行整体性回溯。有学者紧密结合“网络新媒体由门户网站阶段、社交平台阶段、融媒体阶段的发展过程”,全面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进程,主要包括旁观和被动应对、积极参与、主导引领三个阶段,具体表现为“从初期主要关注伴随互联网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网络对青年群体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和心理等方面的冲击和影响,逐步发展到更加重视网络舆论阵地的建设、网络文化内容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积极建构等方面”,而相伴共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则是以学科化论证为发展主线,经历了从网络工具观向网络社会观的思维转变,“日益形成更具共识性的学术体系、更有标识度的理论边界以及更能彰显独特性的话语体系”。[1]二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殊形态进行历时性总结。网络文明建设发轫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贯通网络强国建设全过程,是适应人类信息化变革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形态。有学者从深化网络空间精神文明建设、系统构建网络文明建设体系、深入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实践等方面,全面考察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并科学总结出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把握正确的创建方向,坚持系统推进、不断完善协同化创建机制,坚持人民主体、不断激发群众性创建活力,坚持创新导向、不断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等基本经验。[2]高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领域。有学者重点探究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强调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初步探索(1994—1998年)、阵地建设(1999—2004年)、逐步成熟(2005—2012年)、深入发展(2013年至今)共四个阶段,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3]

(二)网络社会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

一直以来,学界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接续对其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问题进行与时俱进的再审思,以擢升学科区分度、增强学科说服力。2022年,学者们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扬弃网络工具观,秉持网络社会观,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要范畴展开了论析。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新界定。有学者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兼具确定性和延展性,确定性根植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之中,体现为对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相统一的基本立场的承沿坚持;延展性源自“网络观”的动态变化,即“网络化生存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底色,进一步拓展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4]基于此,有学者结合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着力点、新的本质定位和新的功能定位,将其界定为“在网络信息生态中,主流意识形态信息高势位供给与网民高自主需要互动共生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人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全面提升的数字化教育实践”。[5]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的再思考。作为实践的基本要素和学科的基本范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始终处于研究高位。有学者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的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将研究历程划分为初步探索阶段、深化拓展阶段、融合建构阶段,主要梳理了主体间性、主体、主体性、客体、主客体关系等方面内容。[6]其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尤为重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特有之处,因而为学界重点关注。有学者立足网络对现实社会关系重构的现实背景,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是以信息共享为前提基础、以符号互动为基本形式、以双向对象化为主要过程,并创新研讨了这一互动的内在张力“根源于意识形态认同构建中社会与个体的矛盾,始发于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活动中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内生于网络自我互动中‘自在’与‘自为’的矛盾”。[7]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虚拟交往时间的提出。网络社会化的全面到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虚拟交往属性愈发凸显。有学者基于虚拟交往视野,从时间维度发展了虚拟与现实这一基本范畴,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在客观时间层面建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时间机制以及时间序列、时间节奏与时间密度的调节机制,又要在虚拟时间层面建构虚拟交往主体的沉浸感提升机制、“实际时间”与“错位时间”的联动机制以及“延伸时间”与“强度时间”的优化机制。[8]

(三)网络媒介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叙事

话语和叙事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桥梁,直接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智能迭新且互融相通的网络媒介生态影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和叙事转向,本年度学界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一是剖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叙事的运作机理。话语效应离不开相应语境。有学者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角度论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成机理,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产生受到内语境和外语境的制约和作用,表现为将“网络语言潜在的庞大的扩张力转化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孕育力”。[9]另有学者认识到“跨媒介叙事具有多元主体参与、价值观念‘向心’传递、传播内容‘离心’呈现等多种育人价值”,进而揭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跨媒介叙事的运作逻辑,指出其前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跨媒介传播,核心是网民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过程,旨归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延展。[10]二是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叙事的发展现状。有学者聚焦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现况,指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具有主客体关系平等性、内容方式灵活性、时间内容碎片性、传播环境共享性的特点,同时也会对应产生消解主体话语权威、冲击话语表达范式、削弱话语表达效果、挑战话语表达监管等负面影响。[11]有学者着重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在网络空间中遇到的挑战,主要包括网络空间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威的挑战、话语传播方式的冲击和话语逻辑的弱化。[12]还有学者考量了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面临的机遇和风险,机遇涵盖扩展内容资源、增强话语说服力,强化个性定制、提升话语亲和力,丰富媒介选择、强化话语传播力等,风险是指可能会陷入式微甚至边缘化的困境,具体表现为数据汇集的“噪声效应”消解话语意义、智能定制的“信息茧房效应”离散话语内容、信息传输的“蝴蝶效应”干扰话语管理、价值表达的“黑箱效应”弱化话语认同。[13]三是探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叙事的优化升级。有学者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义流失、话语权威碎片化消解及话语空间离散等问题提出应对和创新路径:创新传播模式,强化话语引导力;创新话语方式,提升话语影响力;创新话语生态,增强话语凝聚力。[14]有学者紧贴技术发展,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应升级转向为“智能+叙事”形态,实现理论叙事实践化、政治叙事生活化、学术叙事大众化、社会叙事个体化。[15]

(四)网络技术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交互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通信及运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网络相关技术日臻成熟,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生存方式、发生的空间场域和呈现的实践形态不息革新。2022年,学界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围绕网络技术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展开了热烈研讨。一是技术联动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新技术发生集群效应,引领人们进入元宇宙时代或者说信息化3.0时代,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升级。有学者认为,泛在化、算法化、融合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环境,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融合拓展的新趋势,其具体表现在教育覆盖范围的全员、全时、全域,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自主、平等、互动,教育内容供给的精品化、精准化、生活化,教育学习方式的自主自由式、体验感悟式、零存整取式四个方面。[16]有学者进一步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探究了集技术之大成的元宇宙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指出元宇宙不仅重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知环境、信息环境、文化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能以数字全息思维、全身沉浸思维、创构思维与智慧思维重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模式,在方法层面通过交互技术来提升人的沉浸体验。[17]另有学者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关系出发,运思了元宇宙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具体呈现,即认证生态与数字创造激发教育对象内生动力,人机共育与智慧评价实现教育队伍优质供给,境脉施教与具身受教增强教育过程实际效果。[18]还有学者将这一深度融合凝练为“复杂性”,考察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化3.0时代呈现的复杂性思维、时空性运动、自组织系统、整体性涌现等运动演化现象,指出其实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复杂性思维透射内在矛盾、反思研究范式、突破传统思维的整体性和体系化建构”。[19]另有学者提出了“数字思政”概念,指出其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数据要素为驱动,以全应用场景赋能,对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利用,构建的精准、敏捷、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互联互动、数字泛在、智能敏捷的特征。[20]二是典型技术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网络”被日新又新的技术不断重新定义,在深度融合过程中实现功能形态的多样化创新。有学者着眼于算法技术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论析智能算法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逻辑上产生耦合、在技术逻辑上走向自洽,确证了二者深度融合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并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成“追逐算法”到“驾驭算法”的时代跨越的具体路径:基于内容推荐的算法技术构建“推荐图谱”,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感释放;改良基于协同过滤的算法技术形成“防火墙”,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戳破“过滤气泡”;基于关联规则的算法技术进行“议程设置”,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基于效用规则的算法技术构建“警戒红线”,对网络思想与情绪准确把握以及作出超前预测;基于知识推荐规则的算法技术构建“全域学习网”,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图景升华与革新。[21]有学者关注人工智能技术,从“事”“体”“道”角度解析了智能思政的发展形态,论述了融合进程中技术追求“效用”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矛盾,技术弱化“明道”与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性的矛盾,技术遵循“规则”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的矛盾,并从彰显育人价值、浸润育人情境、增强育人效果等维度提出破题思路。[22]还有学者重点关注大数据技术,提出“数据思政”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以大数据信息作为辨知来源和决策依据,以大数据思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大数据技术重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结构”,“包括沿数究律、依数定策、以数育人和循数评价等实践样态”。[23]

(五)网络文化与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2022年,学界充分检视网生代青年的思想和行为样态,立足网络文化向度,对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进行了研究。一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实践。主流意识认同是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有学者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概括为西方意识形态向高校大学生“渗透”的风险,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价值引导功能弱化的风险,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难度加剧的风险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受阻的“信息茧房”效应风险,在归因分析的基础上,从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技术保障等方面提出防范策略。[24]有学者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提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系统化建设思路:构建规范指导体系,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顶层设计;完善风险管控体系,保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良性运行;优化综合应对体系,发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协同优势;做实支撑保障体系,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科学效能。[25]二是网络文化消极影响应对实践。有学者对网红文化异动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误导及其矫治进行了研究,阐析了网红文化的“污文化”“丑文化”“炫文化”“佛系文化”“丧文化”等异常形态和泛娱乐化、非主流化、亲资本化和多中心化等异动特征,剖释了网红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误导机制链条,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阻断误导的矫治思路。[26]有学者洞见“一些消极的网络亚文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青年奋斗志气的弱化、斗争骨气的软化和能力底气的淡化”,强调要推进网络文化创新,关键是做到丰富网络文化供给,营造良好网络环境,一体化构建网络阵地,引导大学生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画好“同心圆”。[27]三是网络文化载体创新应用实践。有学者采用内容分析和回归分析,考察了共青团中央抖音短视频的传播效果,探究了视频内容属性、剪辑属性和发布属性等因素的影响,从内容主题选择、视频制作、视频时长、视频发布等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28]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展望

展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势需将其放置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近30年发展历程中把握,坚持网络社会观和信息生态观,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导向、实践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今后一个阶段,应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时代特征、技术品格、问题意识,以高质量理论成果引领工作实践。

(一)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时代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与时偕行。一是基于新时代新征程新矛盾审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置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事业的视野之下,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的协同变奏,着力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何以以及如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何以以及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进一步提升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学术关注度。二是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党的创新理论始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是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本质价值,促进生态系统的重构与完善。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教育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和网络强国建设、数字中国建设紧密结合,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底色。

(二)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技术品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因“技”而新。一是紧紧跟随互联网络技术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凝聚并增强交叉学科联动研究力量,实时洞悉现存技术的新进展和新生技术的新动态。在未来,交互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及运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将在自身迭代更新中走向集群式发展,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试图融于信息技术集群的效能治理,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创新,强化网络信息技术的赋能效应。二是持续关注信息网络技术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这一问题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具有永恒意义的重要理论命题。本年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集中分析了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算法技术等网络技术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具体要素或特殊形式的深度融合,但总体上呈现重机理轻应用的研究倾向,应在今后研究中予以规避,增加可操作性的融合实践研究。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要坚持技术为用、育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互联互通的智慧环境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促成包容性、共享性模式建构,赋予技术育人属性,将育人实效视为技术运用出发点和落脚点,惕厉技术“异化”陷阱,实现对“纯粹技术化”误区的超越。

(三)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直面问题。一是要拓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弱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兴分支学科,研究热度只增不减,研究成果不胜枚举。经过学界近30年的科学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逐渐成型,但在部分问题上探讨得不够多、不够深、不够新。有必要以体系化思维适时考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发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迎难而上、补齐短板,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等问题,全面夯实基础理论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拓展。二是要发现并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问题。关注现实问题、强化问题导向是应当一以贯之的研究思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如怎么解决网络技术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数据垄断、信息茧房、算法黑箱等并发性症候的问题,怎么应对和利用网络社交圈群、网络舆情极化、各种网络亚文化的问题,怎么处理内容情感叙事要求与网络技术理性之间矛盾的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大数据技术、算法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交互技术具体融合实践的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风险防控的问题。这都需要学者们去研究和解决。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程也要坚持问题导向。要根据研究对象的性态,研究问题的特点,更新研究范式,选用研究方法,不拘泥于传统研究范式指向的定性分析研究方法,重视和加强对定量分析研究方法的使用。

参考文献:

[1][4]唐登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回溯与系统性创新》,《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2期。

[2]宋晟,刘宏达:《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2期。

[3]鲍中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则与进路》,《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3期。

[5]谢玉进:《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再界定与研究深化》,《思想教育研究》2022第5期。

[6]周文静,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的回溯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7期。

[7]徐曼,黄祎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的展开、张力及优化》,《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11期。

[8]赵建超:《基于虚拟交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机制建构》,《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8期。

[9]薛玉梅,赵磊:《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几个问题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10期。

[10]刘晓琳,曹银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跨媒介叙事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14期。

[11]曹洪军,曹世娇:《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独特性及效力提升》,《理论导刊》2022年第3期。

[12]马俊峰:《网络空间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9期。

[13]何志敏,刘畅:《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8期。

[14]罗仲尤,刘玉立:《网络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探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年第6期。

[15]宫长瑞,张迎:《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转向及其实践》,《思想教育研究》2022第9期。

[16]赵玉枝,胡树祥:《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拓展新趋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9期。

[17]赵建超:《元宇宙重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析》,《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2期。

[18]冯刚,陈倩:《解构与重构:元宇宙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应对》,《探索》2022年第3期。

[19]赵浚,张澍军:《信息化3.0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探赜》,《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10期

[20]汤潮,赖致远:《“数字思政”的内涵生成与实施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10期。

[21]邓国峰,高安安:《技术逻辑与价值定位:算法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展望》,《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

[22]胡华:《智能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时代融合》,《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

[23]唐良虎,吴满意:《数据思政:基本意涵、生成逻辑与实践样态》,《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5期。

[24]汪寅,张慧:《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防范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年第12期。

[25]王宝鑫:《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年第10期。

[26]贾彦峰,朱平:《网红文化异动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误导及其矫治》,《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6期。

[27]孟杰:《网络亚文化对培育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6期。

[28]张丽,李秀峰:《共青团中央抖音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

作者:陈倩,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文章选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2022)》团结出版社2023年版


版权所有:伟德国际·BETVLCTOR[中国]官方网站-Sports Platform ——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