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思政共同体
在课程思政目标的指引下,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出发,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理念在全校形成共识,并延伸至学校教学﹑管理的各维度﹑各细节,建立课程思政共同体,有效形成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格局。建立思政共同体,需坚持以系统观念助力全方位相互贯通的动态联动课程机制,共同参与承担育人责任。共同体作为系统教育工程,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关联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夯实主体责任,强化党委领导,党政领导班子分工负责,教务主管部门协同配合,每个环节统筹管理有效参与,全体教育工作者主动将自身纳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整体视域。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角度来讲,建立思政共同体意义更为重大,以课程思政共同目标为方向,可以搭建多个共同体,比如实践共同体、师生共同体、资源共同体与科研共同体,将多个生态主体归置思政全过程,根据各自功能,整合内化外现后形成联动共同体,使课程思政变为学校所有人员的自觉行为。思政共同体在师资建设上应优先考虑,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共享共建合作效能,即教师学生的多主体协同,校内校外的多场域协同,线上线下的多课堂协同,形成人人讲思政、门门有德育的良好育人环境。
二、提升育德能力
育德能力展现着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指向,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增强思政元素契入职业教育的内驱力则为当务之急。整体提升育德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多措并举、多管齐下。通过制定教师育德能力提升中、长期培养规划,明确课程思政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首要指标的育人要求,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完善教师自我道德修养,强化育德理念,营造浓厚的育德氛围。面对广大教师提高自身课程思政素养的强烈需求,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职教特色的课程思政网络交流平台,开发具有标榜和辐射效应的优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比如名师工作室、精品课程与示范中心;实施传帮带、结对子等形式,组织开展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多形态的专题项目,巩固团队建设,建立培训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进步作用,将教师角色由单向传授型向互动共建型转变,寻找各种路径提升育德能力。为激发教师的自觉育人动力,采取激励政策支持和教学服务保障方式,切实调动教师提高育德能力的主观积极性,对其有益实践强化正向激励,对在课程思政中的不当言行实行一票否决制,从而增强教师育德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三、优化内容供给
课程思政要达到育人育心效果,路径在于优化内容供给,探索最佳着力点,课程思政才能散发亲和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获得感。高职院校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要瞄准作为关键主体的学生,内容选择以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关切为中心,紧跟时代步伐,因时而新,因事而化,切忌“一刀切”进行空洞说教。具备整体性、前瞻性、趋向性,理论联系实际、紧贴时事热点的内容供给是课程思政的源头活水,要将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等“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课程思政教学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学生的道德情操为根本指引,进行科学的设计、归纳、提炼和整合,创新教学方式,创建上下联动、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创新思维、法治教育、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进行全方位供给。例如,湖南省高职院校可以将“爱国、求知、创业、兴工”楚怡精神融入育人课堂,挖掘楚怡精神的时代内涵,形成浓郁的工匠氛围,鞭策职教学子锻造“匠技”本领,激发其争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热情。通过显性和隐性教育紧密结合,探寻课程思政的全新打开方式,开展“沉浸式”实践历练活动,以广阔的社区、企业、田间、兵营为课堂,以奋斗的工人、农民、解放军、科学家为课本,在行走中不断学习,把课程思政变得鲜活生动,彰显吸引力和穿透力,激发学生对课程思政获取的原动力,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课程思政成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成长阶梯。
四、健全评价机制
要实现“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打造开放式的育人育才评价机制尤为重要。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导向目标涉及教育成效、教学发展、师资建设等诸多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健全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切入点体现在开放式,恪守教育初心,多一把尺子多一点角度,开放评价的客观性、多元性和准确性,在横向上构建学生成人成才发展要素的标准,在纵向上明确实现学生教育增值的准则。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评价,由于其指标的复合性,成为课程思政研究和实践的难点。对于课程思政进行全过程的考核设置,操作上须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思政素养提高,从学生、课程、教师三个维度来构建,综合采用增值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设计指标包括思政素养、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内容,全方位、多角度量化考核激励目标,客观、准确地使课程思政建设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涵盖学校发展、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薪酬待遇,要基于发展评价观,科学运用成长百分等级(SGP模型)技术,围绕协同育人视角,鼓励教师大胆创新,精准发力,牢牢把握课程与思政深度融合的“牛鼻子”,塑造学生的优秀人格,造福国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