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资源库

思政资源库

一体化视角下的“大思政课”实践路径

作者:杨阳   资料来源:《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年第12期    时间:2024-05-29 18:29:27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大思政课”的长期性、系统性、全局性特点要求“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在一体化视角下进行。具体而言,就是要突出党的领导、强化协同共育、坚持“八个统一”,切实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家校社一体化”“学践研一体化”,突破学科、讲台、校园之间的壁垒,在出真招、见实效、可持续上做文章,在打破“表面化、形式化、硬融入”上下功夫,更好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一、大中小学一体化:接续培养兼容并蓄的“大格局”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在课程教材体系、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要求、组织保障等方面,突出协同育人的理念。因此,“大思政课”建设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遵循科学规律、制定科学目标、运用科学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目标一体化、内容一体化、教学一体化。


1.一体化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整个人类社会被“一张大网”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要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在思政教育中一体化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思政课建设,把百年党史奋斗的经验和智慧融入思政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隐形于经典作品、文物古迹、乡规民约、处事智慧等当中的中国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交往成为发展道路上不可回避的一环,“大思政”内容要涵盖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经典文化等,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既客观认识国外文明又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着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在中外交往中加深对中国内外历史与现状的理解和认知,以更为开放的姿态面对中国与世界。①


2.一体化构建螺旋上升的教学体系


“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思政课”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特点,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注重学段衔接,避免出现超前或者滞后的现象,违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目标一体化和层次化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体系;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思政教育内容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注重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一体化衔接,充分利用国家教材委员会一体化设计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积极使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数字教学资源,避免思政教育内容简单重复,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一体化设计。


3.一体化打造专兼并行的教师队伍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尤为突出,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培育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为目标,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一体化提升思政教师专业素养、授课水平,一体化规划教师发展的职业道路、旋转路径。一方面,创新培养机制,做精专职教师队伍,提高专任教师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专业素养,通过政策倾斜、专项计划等提高招生质量和数量,选拔优秀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过硬的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创新选拔机制,做宽兼职教师队伍。因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选拔各行各业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准精湛、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加入思政教师队伍,广泛吸纳党政领导、科学家、讲解员等行业精英参与到思政课教学当中,建立社会讲师资源库,立体构建思政课教师梯队,组建“大思政”教师团队。


二、家校社一体化:全力打造多元共建的“大课堂”


“大思政课”不同于传统思政课的“单打独斗”“单线作战”,需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了“统筹协调”的重要性,要求多单位分工合作,明确各单位职责,加强“大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谋划、宣传引导、基地建设等。通过学校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协作,打造社会大课堂和思政教师大队伍,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集家庭、社会、学校三方之力,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日常思政结合起来,这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之义。


1.全过程,兴建课堂主渠道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大思政课”之大首先体现在成体系开展思政小课堂教学,不忘“守正”,抓好课堂教学,坚守课堂主渠道,修炼办学治学基本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全过程;坚定政治性,保持思政课程内容紧跟党的创新理论步伐,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创新成果教育,反映历史、现在与未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时代性。一方面,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注重发挥集体智慧,提倡集体备课,积极使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有效运用教学案例库、教学重难点问题库、教学素材库、在线示范课程库等教学资源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挖掘教材内容富含的红色资源,巧妙发现开展思政教育的契机,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等多种方式,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发挥教研室及名师工作室等优势,整体提升思政课授课水准。开展“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等活动,推进智慧“大思政课”建设。另一方面,“大思政课”内容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同步发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打造跨学科思政课堂。深度挖掘各学科当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红色话语体系,在教学全过程贯穿核心素养育人理念。中小学教育阶段注重与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课程统筹育人,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高等教育阶段注重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融会贯通,提高思政课研学效果,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形成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育人协同效应。


2.多主体,构建育人新格局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开展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责任,也是社会各界应肩负的使命。“大思政课”之大也体现在全面开展社会大课堂教育,力求“创新”,将思政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各环节、生活各部分,保持思政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思政课“生命力”,推动思政课程和日常思政的协同作用发挥,激发大课堂的活力。一方面,“大思政课”的建设离不开统筹运用社会资源,协同各方力量一体发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思政工作如何发展做出指示批示,提出在全社会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机制。“大思政课”要着眼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突破学校课堂,从中华民族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中,汲取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①另一方面,调动家庭积极性,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家庭是系好学生思想教育的第一粒扣子的主体,家庭教育集“言传”与“身教”为一体,也是“大思政课”的重要参与者。要充分动员家庭力量,发挥家庭作用,树立良好家风,家校合力家社合力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家庭教育当中,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推动家庭教育德育智育双驱动、双发展。


三、学践研一体化:立足实现“说理润心”的“大发展”


思政课的功能既在“说理”又在“润心”,要使思政教育见实效就要出实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因此,一体化视角下的“大思政课”建设,要以提升实效为导向,完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提升思政研究能力,优化评价机制,实现思政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时代新人的培养筑牢思想根基。


1.完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营造全党全社会努力办思政的氛围,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将思政教育的讲台从三尺讲台拓展到社会大讲堂当中,将思政教育的形式从理论教学为主丰富到融入实践教学,思政教育的格局进一步打开。一是用足用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利用现行规定中中小学一定比例的实践活动课时和大学本科阶段的2个学分、专科的1个学分,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根据教学阶段特点,策划开展志愿服务、演讲比赛、理论宣讲、社会调研、创业大赛、竞赛活动、假期研学等多种形式的沉浸式“大思政”实践教学活动。二是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体现时代特征的现实育人素材、隐藏在身边的教学资源,有机融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挖掘课本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机开展规定课程与校本课程,让思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三是做好组织保障,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校内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保障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人身安全、教师指导等必要条件,同时与博物馆、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等校外主体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2.提升思政教育研究能力


大课堂的设立意味着对“大先生”的需求更加迫切,“思政大先生”既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也应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只有在坚实的理论支撑上,教学才能真正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一方面,完善培养机制,提升理论水平。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研究、理论阐释等优势,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把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纳入各类人才项目培养计划,通过建立研修基地、博士学位专项计划、专项考察等多种途径,一体完善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体系,切实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大研究平台,提升研究能力。以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后期资助项目等作为提升思政教育研究能力支点,结合教学实际,围绕“大思政课”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等主题,开展实践经验、现实问题、对策建议、普遍规律等课题研究,发现真问题,寻求真办法,切实解决思政工作的热点、难点、疑点,为全国思政教育提供可推广的经验、可复制的实践策略、可落实的政策建议。


3.优化评价机制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从教学到保障到评价机制等方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规范高校思政课开设学分、开设课程、考核评价等,为优化思政教育评价机制提供了操作指南。在“大思政课”建设中,要坚持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发挥好评价机制的“指挥棒”作用。一方面,科学研制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一体纳入考核内容,将教学课时和研究成果一体纳入考核标准,将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一体纳入考核要求,建立由校领导、教学督导、思政课教师、学生等多主体构成的评价主体,科学评价思政教师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学业评价中,除常规的知识测试外,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建立实践学分银行,作为课程思政评价的有益补充,科学评价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


思政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重大问题。面对风云诡谲的时代形势,“大思政课”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要在一体化视角下,把准时代脉搏、对标时代要求、凸显时代特征,在“底气、人气、志气”上下功夫———要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来审视,以强烈的使命感,提高站位认识、强化整体谋划、优化评价机制,增强学段之间整体安排,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主线设计断层的问题,推动建设过程一体化,以使命感强底气;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局面中来审视,以鲜明的时代感,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国内外社会形势、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交流现状等结合起来,激活躺在博物馆里、沉睡在新闻报道里的社会教学资源,推动建设力量一体化,以时代感聚人气;要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教育强国中来审视,以坚定的自豪感,扎根中国大地,在比较视野中培育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推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推动建设目标一体化,以自豪感长志气。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推进各方协同共育、同向而行、共商共建,推动思政教育效果入脑、入心、入行。



版权所有:伟德国际·BETVLCTOR[中国]官方网站-Sports Platform ——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号